前几天看帕慕克的随笔集,他说生活本身就是碎片化的,但是故事总是需要一个结构。

也许正因如此,才会有塞林格,有乔伊斯,有伍尔夫,有后现代,用不同的方式来对抗传统的结构,只是为了把生活的原貌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叙述给行走其中的那些人们。随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发展,各种事物的表达模式自然也会有所变革。 不仅是文学,就是剪辑,也从传统模式更多的向快速的蒙太奇倾斜。

怎么能不喜欢意识流呢?批判精神不该被时代所困,而是要超越时代才是。

以前看到有人说,他从来不会和喜欢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的人交流,因为总归是无法和他们说到一起的。这段话没有上下文也没有后续解答,着实让我费解了很久。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我毕竟不懂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也不懂说这话的人到底看些什么书。

很多东西已经不知道要怎么发到社交网络,正如超逸之前感慨的那样,表达欲,多么神奇的事物,本意是要表达,但是终究是一种欲望,而欲望这种东西,着实难以界定好坏了。

在一个无人打扰的地方畅所欲言,才是表达的本质,不是为了相互抨击,而是为了相互理解。

最近也有在克制自己的脾气,一定要忍住不能去苛求别人,要理解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情绪敏锐,也要理解那些过分执着的人。

至于人情世故,友谊消散,留在梦里倒也是个方法。

也明白了,有的东西,看懂就好,不需要与人说。


评论